霍继东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凭借对手工雕刻铜套印的热爱,成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从中华古典文化中取材,创作的铜套印作品玲珑秀气、惟妙惟肖,在非遗文化传承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报记者 魏民 通讯员 张河 岑屹
与铜套印结下不解之缘
霍继东, 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工具钳工, 在钳工岗位上工作了四五年,由于师傅要求严格,他的钳工技术十分扎实,后从事保卫科工作。 工作之余,他对文学创作产生浓厚兴趣,还喜欢上根雕。
上世纪九十年代, 霍继东改弦易张创作铜艺作品,尽管不是尽善尽美,但让前辈们看后, 大家一个惊喜的表情或一句鼓励的话都让他信心倍增。
铜套印最早出现于商周时代, 兴盛于秦汉,后因种种原因,逐渐被石、玉等材质所替代。 一个偶然机会,霍继东来到北京琉璃厂文化街、潘家园旧货市场,形形色色的奇珍异宝让他大开眼界。 可逛了几圈后,他发现铜套印很少,即便有也是做工简陋、粗糙,他由此萌生了手工雕刻铜套印的想法, 从此与铜套印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为自己找到了一把打开艺术殿堂的钥匙。
从三星堆文化获取创作灵感
创作青铜大立人铜套印, 霍继东耗时半年, 每天工作4小时, 既劳心又劳力。 该作品总高27厘米, 玉石底座, 印刻4厘米见方, 为孤品, 全国仅此一件, 它是四面印,玉石底座镌刻 “长吉” 二字, 字体为甲骨文; “知我是谁” 为汉印; “三星堆” 和“天与厥福” 为金文。
三星堆古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大立人、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这些稀世珍宝神秘、古朴、瑰丽和震撼,世人早已耳熟能详。 霍继东怀揣一种敬畏的心情, 将三星堆出土文物青铜大立人和铜面具引入铜套印创作中。
制作铜套印的材料是铜棒,直径55毫米,有两种规格,分别为60号和90号,其中90号为优质铜。 他从报纸、书籍上获得青铜大立人的图片,然后按比例制作。 青铜大立人右胳膊在上、左胳膊在下,手持啥东西至今是个谜。由于他看到的青铜大立人是平面的, 要变为立体的,创作难度在胳膊的弧度上。
霍继东在加工胳膊弯度时小心翼翼,先在铜棒圆柱体上画线,接着钻眼去余量,之后用锯弓将边边角角的余量去掉, 然后再用錾子剔除,最后用粗锉来锉,多一点不行,可亏一点也无法弥补。
另一个难点是青铜大立人的衣服纹饰,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是无法体会古蜀国人的审美。 “青铜大立人照片清晰度高,衣服纹饰一览无余,胳膊后面的衣服纹饰需合理想象,但不能脱离那个时代。 ”霍继东说。
青铜大立人帽子上也有纹饰, 霍继东用40丝紫铜丝镶嵌上去,既美观,又体现手工制作特点。
此外, 霍继东还从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取材,创作了青铜面具铜套印,高4厘米,印刻2厘米见方,印纽制作成青铜面具,青铜面具的眼睛突出,大耳,尽显夸张,惟妙惟肖。
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每天与锉刀、錾子打交道,霍继东积累了数十年的工作技能和经验。 没有模板参考和仿照,他只能自己设计,创作前脑海中不断回想与思考。
雕刻过程十分繁琐, 有时刻刀稍微一用力,就破坏了整体布局,难以体现应有的艺术感。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他毫不气馁。
在制作十二生肖铜套印时, 霍继东将伯乐相马、画龙点睛、闻鸡起舞、老子出关等中华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融入铜套印创作。 在创作生肖蛇时,他首先想到李寄斩蛇的典故,为图吉祥,后采用罗汉胳膊上盘蛇造型,罗汉手中掐着蛇头,蛇身盘在罗汉胳膊上。
今年是虎年,在创作生肖虎时,他受到屈原作品《离骚》中山鬼形象的启发,山鬼是山神,是装扮成山鬼模样的女巫,乘着赤豹在山林、溪涧穿行。他采用浮雕形式,用下山猛虎来展现活灵活现的生肖虎形象。
在铜套印印基上有飞禽走兽,并配有铜丝镶嵌的文字,有甲骨文、小篆等字体,环环相套的印中印无不令人拍案叫绝。在其中还有两三颗红、蓝、绿宝石修饰点缀,让古色古香的铜套印更是增添了雍容华贵之感。
耗时多年,霍继东最终完成十二生肖铜套印,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霍继东历时7个月,精雕细刻完成喜迎冬奥主题铜雕作品《冰雪张垣》,该作品为紫铜板材质,重约30公斤,生动刻画了五环标志、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 大境门及各种冰雪运动形象, 为冬奥盛会送上普通市民的美好祝福。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以此播发了“非遗技法刻绘冬奥, 这份硬核祝福请查收! ”视频,浏览量达110.3万。
为非遗传承写下浓墨重彩
霍继东创作了一对镇尺,该镇尺长330毫米、宽40毫米、高45毫米,其中一个镇尺上是一对蝈蝈;另一个镇尺是一对螳螂。
两只蝈蝈头对头,一雄一雌,等比例创作,雌蝈蝈将产卵管直插土中产卵,作品中雌蝈蝈腹部留有与镇尺的连接体,表现了雌蝈蝈产卵的情态,既表明是雕刻而成,又起到稳固作用。两只蝈蝈中间为带叶子的葫芦,葫芦上还趴着一只蜗牛,作品活灵活现。
创作难度在两只蝈蝈的触角,如果采用雕刻手法,在展出过程中触角易断,若使用焊接技术,由于触角过细,一焊就融化了。于是他采用30丝的金丝镶嵌,也就是把30丝的金线镶嵌到蝈蝈的头部。
一毫米是100丝,30丝的手电钻不好买,市区的五金店他都跑遍了。 五金店主都说有30丝的手电钻,可实际上都是80丝的,这样手电钻卡不住30丝的转头。
在盛华大街一家五金店,店老板看他坐在门口发愁,心生恻隐,遂拿出一台进口手电钻,速度可调控,又拿出30丝钻头。 “如果手电钻转速快,30丝的眼儿微小,转头根本找不到。”霍继东说。
在创作蝈蝈的触角时, 他先冲一个小眼儿,然后再用钻头轻轻往里钻,还点了些机油。蝈蝈的触角是镶嵌进去的, 而不是粘上去的。在制作另一个镇尺时,螳螂也是对头的,一大一小,中间是玉米,玉米穗上蛰伏着一只蟋蟀,等比例创作。
印章有数千年历史,古时的印纽大都以动物、人物、建筑等为主。霍继东在继承前人组合印章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以其玲珑秀气、惟妙惟肖的铜套印作品,在非遗文化传承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霍继东正在雕刻铜雕作品。
蝈蝈和螳螂镇尺。
铜套印作品青铜大立人。 岑屹 摄